『潜能成功网』www.qncg.net
首页 潜能开发 免费学习 高效学习 成功文库 潜能论坛   会员积分
今日最新 潜意识音乐下载 催眠语音下载 催眠气功 双脑同步CD 马丁催眠系列 获取文件密码
  王传福:波特和韦尔奇是谁?            【字体:
王传福:波特和韦尔奇是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30    
    比亚迪的“汽车菜”只炒了一半,还没有熟,大家都不能着急。 

  夜里12点,我接到王传福打来的电话,“我最近比较忙,采访时间不好安排。”看来真像他的手下所说的,王传福是个“工作狂人”,夜里12点还要找人谈工作。今年北京车展之后,我一直希望采访一下比亚迪公司——这家原本在深圳生产电池的汽车新贵。

    王传福在电话中提到中央电视台邀请他参加与迈克尔·波特的对话,他拒绝了。他突然问了我一句:“迈克尔·波特是谁啊?”“那是哈佛商学院的著名管理学家,竞争战略专家。”我回答。我又问他:“听说TCL的李东生要和杰克·韦尔奇对话,你不去吗?”他反问了我一句:“杰克·韦尔奇是谁?”

    作为比亚迪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王传福对纸上谈兵的管理经验根本没有兴趣。后来他看了迈克尔·波特的电视节目,觉得这人说得还有点意思。他也不喜欢商业气氛浓厚的电视秀。当TCL的董事长李东生和国内众多企业家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和前GE领导人对话时,他却在上海基地的生产车间里奔忙。

    王传福很有些自负。“美国和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环境,美国那一套对我的企业来说根本没有帮助,我知道我的企业是什么样子,我知道该如何领导比亚迪公司!”

    低成本的竞争力

    他经常会在晚上10点半后巡视生产车间。有一天晚上我还坐着他亲自驾驶的电动汽车在院子里兜了一圈,他抱怨电动汽车的噪音还是太大,电动车事业部的总经理张金涛就坐在后面。比亚迪公司的这位总裁最喜欢的是技术型人才。我问张金涛他是哪方面的技术专家,这个资历深厚的机械专家却说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专家。事后王传福说,在他面前,很多人都不敢宣称自己是专家,因为只有他才是真正的技术高手。

    为了能够做个真正的技术高手,王传福非常认真地钻研。他的桌子上堆满了汽车方面的书,从塑料材质到磨具技术,非常庞杂。他要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书看完,找到自己真正要把握的东西。

    在进入汽车这个行当之前,他一直开一辆丰田产的凌志轿车。如今他忽然变得奢侈起来,买了一辆奔驰跑车和一辆丰田产的小型SUV。他要把它们拆开看仔细,弄明白那些零件到底是怎样被装在一起的。这是一个什么都想搞明白的人,他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绝对精通。

    这位汽车行业的新丁实际上是个电池大王。比亚迪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1995年以250万元人民币借款起家,2002年销售业绩突破25亿元,利润6亿多元。2003年营业额大约45亿元,利润为10亿元。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当被问及比亚迪公司在电池市场的竞争状况时,王传福说在国内这块市场他的公司没有竞争对手,“这让我觉得很无聊!”

    2003年1月23日,王传福通过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动用2.54亿港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业。经过这一年多的磨合,他逐渐形成了一套思路,“大量采用非专利技术,迅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因此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这种对自身技术的迷恋显然与比亚迪的成长有着鲜明的同质性:“比亚迪在早期也找国外公司,但它们不予理睬,我们被迫自己研究生产线、工艺和产品。如今证明这条路径一旦走通了,便会显示其强大的竞争能力!”王传福希望在汽车行业里这些经验也能得到复制。

    比亚迪公司奉行成本最小化的策略,他试图一开始就把降低成本同创新的灵活性紧密结合在一起。毫无疑问,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线具备相当的成本优势,它完全移植于比亚迪公司前十年在电池方面的成功经验。

    “我们不愿购买全自动的生产线,那很昂贵,又要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怎么办?答案是依靠数字化,比如夹具。零件插入有固定位置,消除了隐患,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举电池的例子来说,生产电池的原料之一是镍,如果用铁就能节约大量成本,铁片几千元,镍片要几万元,但是用铁片代替镍片会产生辐射问题,我们就潜心研究,调整镍的成分,最终可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降低成本。虽然从其他方面也可以节省费用,如出差时宾馆住差一些,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日本的生产线要用2亿美元,我们最多只用5000万元人民币。”王传福对自己的这些经验非常自信,他觉得中国人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方式造出很好的汽车。

    “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成本是很小的一部分。除了关税,其他大部分钱都是送给美国人、欧洲人、日本人度假用的。国外汽车的价格为什么如此之高,是因为其40%的工序是依靠人工完成的,需要支付给工人很高的工资,而我们的工人则要便宜很多。所以我们将尽可能地把汽车制造的工序分解到人工,由那些可能雇到的便宜的能工巧匠按照我们自己的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所能设计出的方案进行制造,通过这种模式达到汽车生产的超低成本。”

    这是比亚迪公司在今年北京车展所散发的公司资料中的一段话。显然,造汽车的王传福与生产电池的王传福的确是一个人。

    虽然王传福觉得靠降低差旅费并不能节省多少成本,但是他本人却是非常节俭。他来回往返在深圳、上海、西安和北京之间,但总是抱怨住酒店太贵,只肯住在公司的招待所里。这些招待所干净、整洁,设施简单倒也齐全,服务员态度热情。这样的态度同样体现在人才制度上。比亚迪汽车研究院如今有1000人左右,70%左右为应届毕业生,其余的是有经验的工程师。大规模使用新人某种程度上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成本,这些新人在薪酬方面要求不高,而从其他公司跳槽过来的工程师的费用则要高很多。整个薪资体系划分为几个等级,最高的年薪要几十万元,最少的则在三四万元左右。在新手的培养上实施“导师制”,每个成熟的工程师要带几个学生,一般需要半年左右的培养时间。

    成功还需等待

    在决定进入汽车业时,王传福只考虑了两点,一是技术,一是竞争对手的状况。王传福觉得技术可以突破,而国内的竞争对手在他看来大都是“基础不好、机制落后”的国有企业。同时,他也明白中国市场需要廉价汽车,而任何一个想制造这种车的人必须拼命工作。他得和投资者做斗争,当初比亚迪宣布收购秦川汽车的时候,公司在香港的股价大跌,投资者至今仍在怀疑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幸好比亚迪公司业绩良好,到现在仍然保持每年100%的增长,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价才得以风平浪静。

    这位在公司上市前后始终坚持低调的领导者在看似不管不顾地做出进军汽车业这个高调的举动后,依然试图坚持其一贯低调的行为方式,不在乎公众和投资人的抱怨,沉浸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中,沉浸在对汽车的梦想中。

    如果坚持他的“让每个中国家庭都拥有一辆汽车”的梦想,就意味着他必须生产更多种类的产品。“中国需要这样的企业——既要能够生产中档产品,也要占领这个行业的顶级领域。”王传福说。这就意味着他必须有能力根据必要的市场细分生产全线产品,不仅要生产低价位、低利润的车,还要能生产高利润高价位的车。

    底特律的格言是,“大车、厚利;小车,薄利。”这在他看来没错,他觉得“我们的市场需要这样的汽车,少量多品种。”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他一举推出了包括A级燃油车、C级燃油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七款新车。当然,到目前为止,我们能从市场上购买的还只有那款“福莱尔”。他说比亚迪的“汽车菜”只炒了一半,还没有熟,大家都不能着急。

    在20世纪中期,通用汽车公司的部门化是具有突出意义的组织机构创新,它使得公司在汽车购买的各个阶段都能赢得顾客,各部门使公司可以“为不同收益者和不同目的”销售汽车。但迄今为止,王传福刚组建不到两年的汽车公司显然还没有也不需要进行如此完整精细的组织架构设置,还处于“一锅烩”的状态。国内汽车行业合资之风盛行,而王传福并未想与大的汽车巨头“联姻”,起码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到目前为止,他认为自己的战略是正确的,虽然遭遇了一点小挫折。事情不像他想像的那么顺利,原本计划在2004年3月推出的第一款车不幸夭折,这款车由专业设计公司设计,但外型看上去很不讨人喜欢,后备箱的形状过于方正。原计划今年9月份下线的比亚迪品牌的轿车F6,也推迟到了年底。王传福的理由是第一款车一定要做的尽量完美。

    王传福的追求跟当年的福特比较相似,一定要推出价格足够低廉的汽车,要让大多数老百姓都能买得起。“这并不意味着比亚迪要给大众的是劣质品或仿制品”,他梦想着“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之间寻找到一个最完美的结合点,人们可以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车”。

    他最早制定了“双品牌”的产品策略,用原有的“福莱尔”打一套“地趟拳”,走定价在2万~3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低端路线,而他的比亚迪品牌的轿车则走另外一条路线。目前看来,“双品牌”策略能否切实可行还没有得到验证。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除了其在兼并西安秦川汽车后,对其原有产品“福莱尔”进行了修整和改良以外,16个月的时间对比亚迪而言实在是有点太短了。大家似乎并没有指望比亚迪公司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有多大的动作,尽管王传福对自己的汽车有着足够的信心。

    在比亚迪公司,没有人可以对王传福说不,原因在于从公司创业到如今做成中国的电池大王,他对公司命运的战略性把握还没有出过大的错误。在向汽车领域迈进的时候,除了香港的投资者一度表示了不满之外,公司里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正由于此,他可以调配所有的资源为新产业努力,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个人的能力和缺陷也毫无限制地表现出来,他必须和自己做斗争。到目前为止,他认为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和挑战还是来自于他本人,因为对汽车的理解和把握,毕竟还不能像他所熟知电池那样精准。

    上海比亚迪公司700多亩的土地上,分布着8个汽车实验车间,汽车设计部门分布在各个车间里。他的工程师们经常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他本人也像疯子一样忘我地工作。曾经在电池领域非常成功的王传福希望自己在汽车行业里依然能够成功。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本站LOGO图标:
    『拯救基地』改变命运|拯救人生|魅力四射
    关于我们所有产品付款方式在线咨询在线投稿
    潜能开发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 qnc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 话:(0)13766333304 传 真:0797-8295110 E-mail:wdx@qncg.net 邮 编:341000